林峰研究员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时间: 来源: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点击:
7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大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召开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林峰研究员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称号。
矢志不渝的文博人
林峰,中共党员,文博研究馆员。深耕文博行业38年,把职业当事业,足迹遍布八闽大地,走过福建90%国保和70%省保,不懈努力的他从一名基层文博工作者成长为全省知名的文博专家,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福建文博事业。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闽文物保护思想的践行者
(一)致力林则徐系列文物保护,发挥林则徐纪念馆宣教作用。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祠与宅和出生地的文物保护和全国林则徐文物收藏、史料研究和精神展示中心品牌建设,促进与澳门、广东、新疆等地林则徐精神的研究展示交流的常态化活动。
(二)注重福州名城保护,实施建设前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考古工作。为保护城市格局、古城风貌和“三山通视走廊”,利用文物及法律知识,在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管控上为领导决策提供专业咨询。不畏艰难,敢于担当,完成了佐证福州2200多年建城史的屏山冶山汉代建筑遗址等发掘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古建筑群”申报文本编写,为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打下扎实基础。
二、八闽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工作的实践者
(一)发挥文物专家作用,着力福建基层文物项目申请、资源数据维护、革命文物保护和专业培训。不遗余力用专业技术知识支持帮助基层单位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组织完成了第四至七批国保保护范围和1961年以来未公布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指导泉州、莆田等地七千余处“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组织编制了《福建省历史文化保护划定导则》。主动参与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在泉州、莆田等地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的申报、保护和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围绕国家文物中心工作,主动靠前服务地方重点文保项目。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重要指示精神,参与编制《龙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开展《福建省红色标语调查和保护利用研究课题》研究,出版《福建省革命旧址图录》《福建省革命旧址图录·三明红色标语》,编制《福建省红军标语保护利用导则》,在革命文物资源调查、数字化保护以及利用方面做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三、科技应用赋能文博事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推动文物保护中的信息化、数字化和“互联网+”实践,创新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事业。
一是推进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基于一张图的文物保护利用平台”及安全在线视频、手机安全巡查系统(获“福建文博科技创意传播成果一等奖”和“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探索数字化文物保护,成立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数字化专委会,联合编制《莆田三清殿数字化保护技术设计方案》《泉州府文庙大成殿数字化保护技术设计方案 》,完善“一部手机全福游”革命文物数据。
三是为推动数字化规范工作,联合编制《福建省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文本编制规范》。
四是积极推进文物安全防护工程。文物消防、安防和防雷工程,是有效防范文物安全事故和案件发生的技术措施,作为全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技术保障单位负责人,引导行业专家在设计方案评审时坚持“最小干预”、“适用适度”和“消除隐患及提升能力”原则,共推进“三防”计划127项,指导技术方案评审75项,46项已竣工,助力了文物平安建设。
五是指导《福建沿海山区文物保护单位雷击风险监测课题》、出版《福建文物安全防护工程案例选编》为文物安全防护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指引。
(福建省文物保护中心)
原文链接:https://wlt.fujian.gov.cn/wldt/tsdt/202208/t20220802_596698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