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旅行社调查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旅行社调研

创新演绎“三苏”家风故事曲艺剧《万里归来仍少年》增添艺苑魅力

时间:  来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点击:

  

  万里归来仍少年》演出现场,苏轼的爱情故事在旋转舞台上娓娓道来。

  

  《万里归来仍少年》剧中,新老演员同台搭戏,共同演绎“三苏”家风魅力。

  

  《万里归来仍少年》首演剧照。

  

  □曲宣 (图片由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提供)

  跟随一颗穿梭近千年的“时间胶囊”,在曲艺舞台打开一段传奇的人生故事。11月9日,由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创排的年度大型曲艺剧《万里归来仍少年》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首演后,持续引发热议,成为曲艺剧场里的热门剧目。

  该剧创新运用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金钱板、谐剧等传统曲艺元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浪漫主义手法,再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传奇的一生,带领观众感受“三苏”家风魅力。

  舞台上,演员借助精湛的技艺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尽情呈现出来,把现代元素融入古人形象之中,使苏轼这一历史人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鲜活的时代感。该剧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有效探索,提供了新案例。

  发掘文化富矿

  推动“三苏”故事跃上曲艺舞台

  “三苏”,即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合称,父子携手写就历史上的一段文化传奇。苏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通过祖辈的传承、父母的言传身教,为苏轼奠定了精神坐标的起点。

  “三苏”在四川是一座文化富矿,近年来,围绕这一题材涌现出诸多种类的艺术作品。曲艺剧《万里归来仍少年》将苏轼的少年时代搬上曲艺舞台,力求让故事讲述更贴近四川生活、舞台表现更贴近当代观众。

  该剧出品人沈军表示,本剧以苏轼少年时代作为切入点,转换了苏轼故事的讲述视角,产生一种新鲜感;又以真实的苏轼故事为媒,塑造展示鲜活的少年形象,通过真情表达感动观众,使其更具独特性。

  “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颠沛流离,但他穷达如一,直言敢谏,清正廉洁。这样高尚的人格特质,离不开他从小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导演洪少卿介绍,贯穿全剧的是人生浮沉过程中不变的家国情怀。该剧通过苏轼宦海浮沉、波澜壮阔的一生,衬托其“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人生情怀,将苏轼高尚的人格魅力娓娓道来。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副院长潘薇介绍,本剧致力于将“三苏”家风文化予以创造性的舞台转化,前期创作团队多次奔赴眉山三苏祠采风,在剧本创作阶段历经多次修改与完善,希望将“三苏”家风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予以提炼升华,以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感动更多人。“我们希望在舞台上更为真切地带领观众感受苏轼眼中眉州的月、儋州的海,走进苏轼这个始终率真、执拗、可爱的少年郎的内心世界。”

  制作精益求精

  守正创新细绘历史群像长卷

  “非旷世之法不足以中兴大宋。”……剧场内,高低错落的旋转舞台上,苏轼与王安石各据一方,掷地有声的台词,激动人心的辩论,将观众拉回那个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上。

  这样具有戏剧张力和曲艺魅力的片段接连上演。《万里归来仍少年》在演出现场构筑了生动的历史群像,彰显出剧目制作的精益求精。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导演系副主任龚苑蕾对本剧创新使用的旋转舞台印象颇深。在她看来,两个圆形转盘犹如时光的陀螺,将青年、中年、老年苏轼巧妙汇聚于舞台中央,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诗意表达。

  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苏轼,在这方寸舞台之上,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探寻着人生的真谛与奥秘,最终归于那句掷地有声的“无悔”。观众在古今交融的梦幻场景中,深刻领悟到苏轼风范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王安石、司马光、韩琦、欧阳修……一众历史人物登上舞台,演绎朝堂斗争的波谲云诡。这部年度大剧同样有着年代跨度大、演员规模大的特点。著名笑星林晓东在其中一人分饰两角——苏轼父亲苏洵和北宋宰相韩琦。在他看来,《万里归来仍少年》涉及演员身份的转换与时空场景的流动,是对演员功底的一次锤炼。“要让观众在现场更加直观地理解苏轼对家国情怀的坚守,进一步感受到曲艺剧包罗万象的内涵。”

  正如《万里归来仍少年》的剧名,本剧的风格在于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兼具少年感,加入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金钱板、谐剧等传统曲艺元素,以妙趣横生的形式让观众更快入戏。

  “考公”“超级麻变态辣”“砸缸先生”“扎起”等兼具流行范和四川味的语汇,适时融入剧情当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认为,该剧以四川方言来塑造人物,加以多种民间曲艺形式的活用,形神配合精妙。四川竹琴的清幽弦乐、四川金钱板疾风骤雨式的快节奏、谐剧表演与肃杀氛围的对比等不落俗套,传统艺术形式的纷繁错落与内容的跌宕转换配合精妙,带来了别样的舞台体验。

  打造标杆作品

  为曲艺传承发展增添更多活力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万里归来仍少年》不仅是对苏轼坎坷人生的舞台回顾,更是他坚定信念、乐观态度的生动写照。优美的曲艺音乐中,苏轼的人生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服化道古意悠然、清新淡雅,音乐具有浓厚的四川曲艺特色。”专程从三苏故里眉山赶来观剧的张晓希说。

  大型曲艺剧在业内起着标杆作品的作用,既能更新形态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还能引领发展趋势使曲艺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近年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持续推动四川曲艺创新发展,力求创作生产出更多体现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市场需求的精品力作,为四川曲艺传承发展与创新融入当代社会探索新路径。

  《万里归来仍少年》是一个生动的案例。“让丰富多彩的内容贴近生活,是我们创作的主线,让曲艺能够高频次地与观众建立联系。”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陈善明介绍,创排年度大型曲艺剧,是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做法。近几年,在四川曲艺从街头茶馆向剧场舞台扩展阵地的过程中,曲艺剧作品融合了民乐、摇滚、交响乐、电子乐等音乐元素,在打造有完整戏剧结构的原创剧目的同时,也使得曲艺的表演路径更加宽广、更加具有时代气息。

  年轻态也是本剧一大特点。该剧由青年编剧李珂创作、青年导演洪少卿执导,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张晓东、蔡宁、王晟培等青年演员担任主要演员。与此同时,该剧在宣发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挖掘剧中的热点话题进行包装,力求精准触达年轻观众。

  “四川曲艺是传承弘扬巴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四川特有的艺术门类,是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陈善明表示,曲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鲜明的地域性和非遗属性。接下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将坚守人民立场,着力打造展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出曲艺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原文链接:http://wlt.sc.gov.cn/scwlt/hydt/2024/12/19/257c811230c04721a685669e9008f4c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旅行社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互联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旅行社调查网 lxs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4179号-5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